requestId:68a7565e9cea42.93104875.
完善政策制度框架,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爭創國家城鄉發展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取得成果。城鄉布局和形態繼續優化,土地規模經營比重、工業企業集中度、農民集中居住率分別達到91%、92%和52.2%。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總資產突破1350億元,村均收入超過650萬元,分別增長12.5%和11.7%。新型合作經濟組織達到4168家,持股農戶比例超過96%,收益分配機制逐步完善。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投入持續增加,強農惠農政策有效落實,農業保險承擔風險保障32.3億元,農業擔保金額達到262.9億元。農村水利建設高標準推進,輪浚河道1788條,加固圩堤137公里。村莊環境整治任務全面完成,并達到省級標準。積極開展美麗鎮村建設,示范點環境面貌明顯改觀,吳江區同里鎮入選全國首批美麗宜居小鎮。
4.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切實保障飲用水安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全市同城第二水源地建設和自來水廠深度處理工藝改造基本完成。東太湖綜合整治、陽澄湖生態優化實現年度目標。整治農村黑臭河道201條,古城區河道“自流活水”工程投入運行。新建和改建污水處理廠21座,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52萬噸。建立環境空氣質量監測與信息發布系統,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工程110項。治理噪聲污染,聲環境功能區噪聲達標率保持100%。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新增試點237個。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下降。注重發展循環經濟,我市被評為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張家港市再制造產包養故事業包養基地成為首批國家示范基地,新增國家再制造試點企業2家。積極盤活存量用地,優化配置建設用地,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吳中區成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區。認真實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全面啟動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優質水稻、特色水產、高效園藝、生態林地“四個百萬畝”全部落地上圖。劃定了生態紅線區域。完善生態補償政策,補償標準總體提高50%。環古城河、大運河、胥江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果,靈巖包養山、天平山及吳中區木瀆鎮周邊地區環境整治生態提升工程有力推進。上方山石湖生態園、虎丘濕地公園等項目建設步伐加快,常熟市沙家浜濕地公園、吳中區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升格為國家濕地公園。市區新增綠地505萬平方米,農村新增林地綠地4.4千公頃,全市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8.67%。我市建成國家生態城市群,并被確定為國家水生態文明試點市。
5.社會建設不斷加強。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我市成為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地級市。新建和改擴建幼包養兒園101所、中包養小學64所,市屬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如期建成,蘇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遷建工程開工建設。昆山杜克大學、蘇州—牛津大學研究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蘇州研究院和東南大學—蒙納士大學蘇州聯合研究生院相繼成包養網立。落實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動計劃,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到提升。優化文化設施布局,提高文化服務質量,我市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虎丘地區綜合改造和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天賜莊片區、漁家村越城遺址、同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整治等包養網工程全面包養網評價推進,古城墻保護修繕二期工程如期竣工,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取得進展。成功主辦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憶江南”蘇州園在第九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上獲得展園綜合大獎等多個獎項。大運河蘇州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通過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考察評估。新一輪《蘇州市志》基本完成編纂。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普及率達到100%,社區衛生信息系統實現優化升級。市立醫院本部門診急診樓、市社區包養意思衛生臨床檢驗集中檢測中心和蘇州高甜心寶貝包養網新區明基醫院建成啟用,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園區總院主體工程基本完工,市公共醫療中心開包養感情工建設。我市被賦予國家藥品進口口岸功能。人口基礎信息庫一期工程基本建成。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對象幫扶力度加大,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務進一步拓展。落實體育惠民措施,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在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上,我市運動員獲得包養網評價金牌數名列全省第一。成功承辦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等重大賽事。市網球中心、兒童業余體校全面建成。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績。婦女兒童合包養網比較法權益得到維護。支持駐蘇部隊建設,落實優撫安置政策,新型軍政軍民關系更加鞏固。
強化文明城市長效管理,新增一批省級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社區,我市在全國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中繼續排名靠前。提煉確定的“蘇州精神”更包養網推薦加深入人心。科普提升行動取得成效包養,公民科學素質指標位居全國前列。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再創優秀成果。抓好基層法治創建包養網工作,張家港市和吳江區被評為創建全國法治縣(市、區)先進單位。“六五”普法深入開展,法治文化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太倉市“政包養網社互動”經驗在全省推廣。依法組織包養站長第五屆社區居委會和第十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加強“平安蘇州”建設,我市獲得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城市“六連冠”,第三次榮獲“長安杯”,太倉市成為全省首個捧得“長安杯”的縣(市)。深化“平安中國”建設工作會議在我市召開,蘇州經包養網VIP驗得到推廣。完善應急處置機制,科學應對和妥善處理各類突發事件。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力度,健全醫患糾紛、勞資糾紛、環境保護糾紛調處機制。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基層基礎建設,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更加暢通。完善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制包養度,認真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和“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市政府掛牌督辦的整改項目全部完成。
6.民生質量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1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6萬元,分別增長9.5%和11.2%。新增就業17.5萬人,組織提供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14.7萬個,免費培訓城鄉勞動者4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12%,“零就業”和“零轉移”貧困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覆蓋率、城鄉居民包養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覆蓋率均保持在99%以上,城鄉老年居民社會化管理服務率超過60%,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指導標準由每人每月570元提高至630元。發放各類救助資包養留言板金19.7億元,惠及困難群眾21萬人次。建立起實行商業保險運作的社會醫療救助制度,并覆蓋到城鄉各類參保人員。開通居民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促進社會救助制度公開公平公正。市社會福利總院建成使用。加快發展養老包養女人事業,新增養老機構床位5617張、日間照料中心75個、助餐點126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啟動。提高殘疾人生活保障水平,實施“一對一”就業幫扶計劃。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29893套。南環新村危舊房解危改造工程順利交房,梅巷片區、解放新村片區危舊房改造積極推進。市區完成1包養11萬平方米老住宅小區、19萬平方米零星居民樓綜合整治和小區環境專項整治任務,5.3萬戶家庭實現天然氣置換。政府確定的城區居民家庭“改廁”三年任務如期完成。城中村(無地隊)改造加快實施。城鎮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覆蓋面達到80.5%,職工使用包養網心得住房公積金215億元。整合公交資源,成立新的蘇州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市區新購公交車501輛,新辟公交線路14條,新增公共自行車網點702個,蘇州入選國家“公交包養網都市”創建城市。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安全集中整治,張家港市成為首批國家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范縣(市)。開展全國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市區實施12個農貿市場標準化建設和改造,新增農產品配送中心8個、農產品平價商店包養軟體73個、放心糧油店(柜)82個。強化價格調控和監管,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2.1%。
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我們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改進政府工作。開展法治政府建設五年規劃中期評估包養網,著力解決依法行政中存在的問題。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議案3件,包養合約頒布政府規章5件,制定規范性文件10件,對一批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開展了立法后評估。修訂完善蘇州市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和市政府工作規則,堅持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加強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推行行政執法事項網上辦理和公開查詢。抓好相對集中行政復議權試點工作,不斷完善行政復議體制機制。嚴格執行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各項規定,認真做好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深入實施領導干部下基層“三訪三促”活動,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機關作風效能建設進一步加強。行政服務體系逐步完善,便民服務水平繼續提高。嚴格控制行政支出,因公出國(境)、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公務接待財政撥款支出下降20%。加強對資金使用和權力運行重點領域的審計,跟蹤監督重大措施落實情況,財政資金使用績效明顯提高。嚴肅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反腐敗斗爭取得新成效。市政府自覺接受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堅持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向市政協通報,注重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參政議政作用。組織實施人大議案2件,辦復人大代表建議245件、政協提案399件。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凝聚著全市人民的辛勞和智慧,得益于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奉獻。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向各人民團體,向駐蘇解放軍、武警和消防官兵,向國家和省駐蘇單位,向參與、支持、關心蘇州現代化建設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也看到,包養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與不足,主要是:穩中求進難度加大,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仍顯不足,做大新興產業規模與化解部分行業過剩產能壓力并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重道遠;外貿形勢依然嚴峻,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 資源環境人口制約沒有完全破解,節能減排任務相當艱巨;社會事業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存在薄弱環節,民生包養管道改善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加強社會治理、維護和諧穩定方面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政府職能需要加快轉變,作風建設、效能建設、廉政建設必須進一步加強。今后,我們一定加倍努力,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實更好更具成效。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